智能卡新技術群英爭峰
2009-09-24 09:39 中國智能卡網
導讀:由于眾多智能卡廠商與相關機構對移動支付的普遍看好,圍繞移動支付而開發(fā)的智能卡新技術近一段時期成為行業(yè)中的熱點。其中被大眾所普遍關注的主要有NFC、SIMPASS、RESIM等幾種相對比較成熟的技術。
智能卡在我國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從應用的方面來看,目前正呈現(xiàn)出三種趨勢,一是智能卡在全國范圍內繼續(xù)呈現(xiàn)蓬勃發(fā)展勢頭并開始從城市向廣大農村滲透,二是智能卡的應用在向真正的“一卡多用”方向繼續(xù)邁進,三是智能卡的“一卡多用”在逐步向“移動支付”靠攏。由于眾多智能卡廠商與相關機構對移動支付的普遍看好,圍繞移動支付而開發(fā)的智能卡新技術近一段時期成為行業(yè)中的熱點。其中被大眾所普遍關注的主要有NFC、SIMPASS、RESIM等幾種相對比較成熟的技術。這些技術的開發(fā)商無疑都想在中國的移動支付市場上獲取主要的分額,以確立自己在中國移動支付技術市場上的領導地位,但現(xiàn)實是殘酷的,面臨激烈的競爭,不可能每一位開發(fā)商都能夠取得領導地位,那么經過激烈的爭峰,誰將最終有希望在中國移動支付市場上稱雄?下面我們將帶著這樣的問題對相關的技術及其開發(fā)商進行一一剖析。
最早應用于手機上的移動支付技術是NFC技術,NFC是英文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縮寫(下文中用NFC表示該技術),中文意思是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
NFC是由飛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共同開發(fā)的一種非接觸式識別和互聯(lián)技術,可以在移動設備、消費類電子產品、PC 和智能控件工具間進行近距離無線通信。該技術提供了一種簡單、觸控式的解決方案,可以讓消費者簡單直觀地交換信息、訪問內容與服務。從技術角度來講,NFC 將非接觸讀卡器、非接觸卡和點對點(Peer-to-Peer)功能整合進一塊單芯片,這是一個開放接口平臺,可以對無線網絡進行快速、主動設置,也是虛擬連接器,服務于現(xiàn)有蜂窩狀網絡、藍牙和無線 802.11 設備。為了推動 NFC 的發(fā)展和普及,飛利浦、索尼和諾基亞創(chuàng)建了一個非贏利性的行業(yè)協(xié)會——NFC 論壇,促進 NFC 技術的實施和標準化,確保設備和服務之間協(xié)同合作。目前,NFC 論壇在全球擁有 70 多個成員,其中比較著名的國際性企業(yè)有萬事達卡國際組織、松下電子工業(yè)有限公司、微軟公司、摩托羅拉公司、NEC 公司、瑞薩科技公司、三星公司、德州儀器制造公司和 Visa 國際組織。從其陣容上來看,無疑NFC技術的支持團隊是龐大。
2007年8月開始,諾基亞還開發(fā)了內置NFC芯片的諾基亞6131i手機在包括北京、廈門、廣州在內的數個城市公開發(fā)售。這款手機預下載了一項可以在市政交通系統(tǒng)使用的交通卡,使用該手機,用戶只需開設一個預付費賬戶就可以購買車票和在某些商場購物。
從以上信息再結合以往西方技術在中國市場推廣的經驗來看,NFC在中國的移動支付市場上取得領導地位似乎是可以肯定的,但現(xiàn)實畢竟與理想有很大差距,諾基亞開發(fā)的NFC手機6131i的上市,并沒有引起預期的轟動,在中國市場上經過三年多的努力推廣,應著了了。有人認為主要原因是中國的移動支付市場不太成熟所至,這種觀點有其合理性,但筆者以為,除去中國的移動支付市場不夠成熟外,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首先,NFC技術是西方企業(yè)擁有知識產權的一種技術,而近幾年,西方企業(yè)對中國企業(yè)有關知識產權的指責和打擊在中國人心目中留下了巨大的陰影,也讓中國政府深感無奈,當下如果讓一種西方擁有知識產權的技術充斥中國巨大的移動支付市場,顯然是不被大多數中國人所接受的;其次,從技術上來說,使用NFC技術需要特制的手機,如果在中國的移動支付市場大規(guī)模采用NFC技術,就意味著讓中國的七億(2009年8月中國最新統(tǒng)計數據)移動用戶全部更換手機,實現(xiàn)如此龐大的“工程”顯然有些不太可能,所以諾基亞 NFC手機在中國市場上的推廣陷入沉寂也是意料中的事了。在中國想要做成功一件大事,比較講究天時地利人和,NFC攜移動支付市場首發(fā)之威,可謂占有天時,但中國自古講,天時不如地利,在一個不占有地利的市場上想取得領導地位顯然不太可能。
第二種登陸中國移動支付市場的技術是北京握奇公司開發(fā)SIMpass技術, SIMpass技術融合了DI卡技術和SIM卡技術,又稱為雙界面SIM卡。該技術支持接觸與非接觸兩個工作接口,接觸界面實現(xiàn)SIM功能,非接觸界面實現(xiàn)支付功能,兼容多個智能卡應用規(guī)范。利用SIMpass技術,可在無線通信網絡及相應的手機支付業(yè)務服務平臺的支持下,開展各種基于手機的現(xiàn)場移動支付服務。使用SIMpass的用戶只需在相應的消費終端前揮一下,即可安全、輕松完成支付過程。這是中國企業(y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一種應用于移動支付的智能卡技術,為了解決SIMpass運行于手機內非接觸界面工作所需的射頻天線的布置問題,握奇設計了兩種方案:定制手機方案和低成本的天線組件方案。定制手機方案通過改造手機電池或主板,將天線布置在電池或主板上,并在主板上設計天線與卡片上的天線觸點的連接通路。這種方案使非接觸應用與手機融為一體,工作穩(wěn)定可靠。其缺點是需要設計專用的手機,用戶若想使用手機支付就需要更換手機,使得應用推廣的成本增高并可能阻礙手機支付系統(tǒng)的應用。在這里 SIMpassS遇到了NFC同樣的問題,就是需要特制手機才能實現(xiàn)移動支付。另外還有一種低成本的天線組件方案,即無需改造手機,將天線與 SIMpass直接聯(lián)接,為SIMPASS提供射頻信號。這種方案具有天線組件成本低廉,用戶不需要更換手機的優(yōu)勢,有利于SIMpass的應用推廣。但這種方案的不足之處在于,需要考慮天線的可靠連接;需要考慮天線的電氣特性滿足SIMpass的工作要求,此外還需要考慮增加天線之后對手機便攜性的影響。很顯然,SIMpass同NFC相比是有一定的優(yōu)勢的,并切該技術的開發(fā)企業(yè)又是中國智能卡行業(yè)內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yè),但該技術如果在移動支付市場大規(guī)模推廣依然擺脫不了NFC所遇到的困境,與NFC技術相比SIMpass擁有天時地利的有利條件,但通過對業(yè)內人士的了解發(fā)現(xiàn),SIMpass技術并不被移動運營商特別青睞,這就使該技術在中國移動支付市場的推廣缺失了很重要的人和條件,那么一種占有天時地利而缺乏人和的技術想在龐大的中國移動支付市場取得領導地位顯然也不太可能。
第三種在中國移動支付市場上出現(xiàn)的技術是RF-SIM,RF-SIM是一種基于SIM卡的近/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該技術是也屬于NFC近距離無線通信的一種,它將具有RF射頻功能的模塊鑲嵌在SIM卡內,使用2.4G的微波頻率進行數據通信。RF-SIM技術基本上算是移動運營商和技術研發(fā)廠商的合作產物,據悉 RF-SIM技術由香港直通電訊提供技術研發(fā)和修正,該技術參數測試則有移動運營商來完成。從目前來看中國移動比較青睞該種技術,今年7月,中國移動已經在湖南、上海、重慶、廣東四省市通過該技術進行試點手機小額支付業(yè)務,技術和業(yè)務方案也基本完成。據了解,今后四省市用戶只需和移動簽約,即可實現(xiàn)手機支付功能。余額用完后,可以通過營業(yè)廳、登錄中移動網站或手機銀行網充值。不過RF-SIM目前畢竟還處發(fā)展萌芽階段,并且我國尚沒有針對RFID技術的國家標準和通信行業(yè)標準,現(xiàn)在針對RF-SIM卡的測試也只是從功能測試入手。雖然這樣RF-SIM技術還是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并且最重要的是RF-SIM取得了中國移動的認可,眾所周知,中國移動擁有數億的全國移動用戶,有中國移動的支持 RF-SIM的推廣便擁有了NFC,SIMPASS所不具備的強大優(yōu)勢。也因此RF-SIM技術從目前來看是最有希望成為中國移動支付市場上的技術“英雄 ”的。
除去上述三種移動支付智能卡技術外,目前還有一些其他方案,如上海坤銳電子科技公司的QSIM方案,同方微電子、上??滤管浖腜MD、ICOS-SIM 解決方案等,這些方案也各有優(yōu)勢,但也都有其不足之處。這些技術與上面著重所談的技術相比目前明顯處于下風,限于篇幅不再贅述。
那么我們是否現(xiàn)在可以下結論RF-SIM將最終稱雄中國龐大的移動支付市場呢?筆者認為,目前下結論還為時尚早,因為總體上來看由于利益的博弈與標準的待定,智能卡種種技術在中國移動支付市場上的發(fā)展還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并且即便相關標準確定下來,從政府的角度來考慮,必須兼顧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并且為了維護《反壟斷法》,政府也不太可能讓一家獨大,在未來有可能飛速發(fā)展的中國移動支付市場上,智能卡技術更有可能出現(xiàn)“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