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上海通信發(fā)展2011(第四屆)年會于5月18日至19日在上海浦東環(huán)球金融中心隆重舉行。本屆年會圍繞“通信與智慧城市”主題。作為全球城市化和信息通信技術發(fā)展的產物,智慧城市正在全球范圍迅速興起?!?/p>
上海通信發(fā)展2011(第四屆)年會于5月18日至19日在上海浦東環(huán)球金融中心隆重舉行。本屆年會圍繞“通信與智慧城市”主題。作為全球城市化和信息通信技術發(fā)展的產物,智慧城市正在全球范圍迅速興起?!笆濉逼陂g,上海將大力推動“智慧城市”的發(fā)展,重點抓好“三網融合”,大力推進信息服務的基礎設施發(fā)展,建設“智慧城市”。中國互聯網協(xié)會常務副理事長 高新民出席會議,并在大會上發(fā)表題為“城市信息化:從數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主題演講。
中國互聯網協(xié)會常務副理事長 高新民(圖)
高新民: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大家中午好!很高興有機會到上海來參加通信發(fā)展論壇。首先請允許我代表中國互聯網協(xié)會對發(fā)展論壇的勝利召開表示祝賀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到上海學習上海規(guī)劃建設智慧城市的理念和工作。特別是剛才張司長有很全面的從通信行業(yè)的角度講到智慧城市的總體上的部署和規(guī)劃也是非常清晰的,聽了以后非常有啟發(fā)。
從去年開始,我們全國大概有5、6個城市都在做智慧城市,有的城市都已經出臺政策政府文件。比如說廣東廣州、寧波、揚州,包括我們上海。北京的啟動很早,北京在“十二五”的規(guī)劃里面也有“智慧北京”的提法。但是這個規(guī)劃本身大概研究了一年多,到現在為止也沒有正式的發(fā)布。但是它的框架基本上出來了。還有工信部也在研究這個問題,現在信息化推進司在組織一個隊伍,它不叫智慧城市,叫信息化城市。沒有用智慧兩個字,大概有兩個考慮。信息化城市從城市信息化走向信息化的城市,實際上瞄準的也是信息化城市的概念。這個班子正在研究,準備想搞一個關于智慧城市規(guī)劃和建設,有點像指南性的東西,但是名字叫什么沒有具體定。
我最近參加這些城市里面的規(guī)劃討論,還有包括工信部在運用這件事情的時候也有一些參與,談一下看法。我想是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從背景上。剛才大家講的智慧城市都是跟當前網絡技術的發(fā)展有關系的。但是另外一方面可能跟城市的發(fā)展,現在遇到很多瓶頸也有關系。這兩方面的因素驅動大家思考智慧城市的問題。
我想根據這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也介紹一些我目前了解的情況。第二,我今天講的看法僅為個人的看法,我這個看法也有針對性,因為我參與了不少城市的智慧規(guī)劃。我發(fā)現有一些東西值得我們注意。好在我們除了政府以外,我們的企業(yè)和運營商、IT的制造和服務業(yè)的企業(yè)都已經非常重視這方面,有的已經提出解決方案,有的已經提出具體的運用。
今天我想有針對性的目前在整個城市里面推進這件事情當中的個人看法,僅供大家參考。我今天準備講三方面的內容:一、數字城市到智慧城市,這兩者中間有什么樣的區(qū)別?二、目前總體來講還處于規(guī)劃階段,規(guī)劃的路徑和總體的架構談一下看法。三、我對上海的情況也不比你們在座的清楚,但是我準備了北京的案例。但我不是北京人,我參與了北京規(guī)劃討論的工作。我想把智慧北京的理念和框架,我認為有參考價值的東西跟大家介紹一下。這不是官方的東西,僅為我個人的觀點。
首先,發(fā)展現代城市尤其是現代大都市,一定要樹立一個新的發(fā)展觀,或者叫科學發(fā)展觀。我用一句話來概括:一定要利用兩個空間,兩種資源。要樹立這個觀點。不管是大城市,中等城市,甚至于小城市,尤其是大都市一定要樹立這個觀點。物理空間總是有限的,物質資源也是有限的。因此城市里面有效的利用物理空間更科學的利用物質資源靠的就是樹立這樣的觀念,要去利用兩種空間:網絡空間和物理空間一體化考慮,整合來考慮。把信息資源支撐物質資源的科學利用、綠色利用、高效利用。這個理念我認為是智慧城市最基本的東西。如果把這個理念認識清楚,有很多問題就會得到解決。
第二,數字城市。大家都知道是94年,當時美國的高爾夫總統(tǒng)提出一個數字地球的概念延伸出的。后來引發(fā)了我們國家都在推數字城市。這個數字城市開始的時候或者到現在還有兩種含義,一種含義是載意的信息化描述。后來在我們國家發(fā)生了變化,我們的數字城市和信息化城市等同起來,因此數字城市再我們國家來講實際上是基于寬帶網絡通信基礎設施和面向服務的計算資源基礎設施,提供創(chuàng)新型管理和服務的互聯共同體。
在過去這段時間,包括我們上海在內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效益。這點是不可否認的。盡管我們今天回過頭來看還有很多問題,比如基礎設施還支撐不夠,業(yè)務聯動和資源共享也不夠等等。我想這些只能從應用驅動一個一個來做,單個系統(tǒng)做好以后才能協(xié)同,沒有這個基礎是不可能提到這個問題。數字城市實際上是進一步做整合型的信息化城市。所以不能用今天來否認過去。但是反過來說我們把智慧城市停留在數字城市,這也不行。我基本上是這樣的觀點。
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定義智慧城市。我也琢磨了很長時間。智慧城市最近這幾年,特別是物聯網在2005年正式提出物聯網的報告。后來IBM提出智慧地球。現在國際上不管是美國,還是歐洲、韓國、東南亞這些地方都在研究這些運用。應該說我的看法是還沒有找到一個非常準確的智慧城市的定義。歐盟委托一個專業(yè)機構把智慧城市描述為六個智慧:智慧的生活,文明素質的人,人們的素質是智慧生活一個目標之一。我們現在講很多智慧城市只講物之間的聯系,很少講到人。實際上是講文化素質,包括信息素養(yǎng)的提升要通過智慧城市來推動。這一點不要疏忽掉。智慧的移動性。我們講智能交通,現在擴展了不光是講智能交通,現在國車聯網。不光是這些東西,它的移動性包括車流,道路的交通流,最終是要有合理的部署人流。這就是智能交通的概念,叫智能移動性。這個概念包括使人的流動合理化,或者提倡非物質化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然后延伸教育、購物等等。這樣的話就能夠解決城市擁堵的問題。智慧的經濟:實際上就是創(chuàng)新型經濟,這個就是經濟的高端化,對上海特別實用。四個中心也好,四個大都市也好。這些都是從高端化的角度來看。智慧的治理:這是講政府,就是進參與,公眾參與型的一種完全互動型的管理模式。不是政府的管理,包括互聯網。更重要的是多方參與,國與國的責任。這個問題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理念。我們互聯網協(xié)會每年都會參加聯合國組織的互聯網大會。我認為別的都是次要的,這個觀念對于互聯網管理非常重要。環(huán)保(環(huán)境):綠色化、低碳化。
在這里我舉一個例子幫助我們理解,和更好的決定這件事情。美國有一個很有名的咨詢公司,他對智慧城市是這么提的,他認為當政府、企業(yè)、社區(qū)更加依靠IT應對快速城市化帶來的挑戰(zhàn)時,城市則會更加智慧化。智慧城市就是解決大城市發(fā)展中最主要的問題,用ICT技術來解決問題。他講了7個要素:綜合應用軟件、服務器、網絡和用戶終端更好的將7個城市關鍵基礎設施和服務互聯起來解決問題。分別是政府、教育、醫(yī)療、公共安全、建筑物、交通運輸和公用事業(yè)。7個要件用網絡連接起來使它的信息能夠互通,達到城市的最基運行狀態(tài),使城市對老百姓素質的提高和生活更加宜居。
我概括了一句話,供大家參考。我個人建議智慧城市是城市化的高級階段,是以大系統(tǒng)整合的,物理空間和網絡空間交互的,是由公眾廣泛參與的。使得城市的管理更加精細,城市的環(huán)境更加和諧,城市的經濟更加高端,城市生活更加宜居的城市創(chuàng)新發(fā)展模式。
歸納起來講,我認為智慧城市的核心或者說和數字城市的區(qū)別要體現在五個要素:一、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形成發(fā)展創(chuàng)新模式。政府也好,企業(yè)也好,城市的基礎設施運行管理也好,以及城市的公眾也好都要有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模式。
二、城市建設運行要素為單位,充分實施大系統(tǒng)整合與業(yè)務高協(xié)同。
三、由智能感知、分析和響應多元需求,實現物理空間和網絡空間的一體化。這是最核心的,而且是要做到的。
四、公眾多方參與和互動來實現創(chuàng)新。人既是服務的對象,也是智慧城市創(chuàng)建的主體。
五、建立起制度化融合機制,提供源源不斷的以智慧為基礎的發(fā)展動力。
這幾點是跟我們過去推信息技術化不同的地方,也是做得不夠的地方。我們要把這幾個核心做出來。
最終智慧城市的目標境界可以這樣來描述:由物聯網和云計算等智慧網絡支撐的城市生態(tài)將從單個組織的生產制造和商務活動,部門是的社會管理,邁入全供應鏈協(xié)同生產經營、全方位的精細化管理和全社會和諧發(fā)展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新境界。這是非常高的目標,不是容易達到的。
因此智慧城市總結起來和數字城市是有聯系的,但又是有區(qū)別的。智慧城市是數字城市深化發(fā)展和持續(xù)提升的新階段,是城市信息化建設的新目標。與數字城市相比,智慧城市更加聚焦民生與服務,更加鼓勵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更加強調感知與物聯,更加強調公眾參與和互動。
現在國外有些機構特別是歐盟現在研究智慧城市的三個技術基礎。可能我們現在是講物聯網和云計算比較多。他們不這樣講,他認為智慧城市的三個技術基礎是:物的互聯網,這也可以算是物聯網。但是國外在研究智慧城市的時候是講嚴格意義上的物聯網。第二是服務的互聯網。所有的支撐和運用網絡的基礎設施、計算機的基礎設施,包括存儲、計算能力和工具、應用軟件,這些都是算服務互聯網的概念。以及在這上面各種各樣的政府應用、商業(yè)應用、社區(qū)應用、老百姓應用也都算服務互聯網。第三是人的互聯網,現在我們國內很少提這方面。我理解的是智慧城市要把人融入進去。人的互聯網現在比較接近這個概念,有可能還要發(fā)展,可能就是以移動互聯網為基礎的“及時網絡”,主要是微博的形式,但是將來還會有其他的形式,像新浪微博搞得不錯,人之間的信息溝通。這三個互聯網有技術含量,都有不同的技術,但這三個互聯網是智慧城市的三個基礎,也是我們網絡技術將來發(fā)展的一個方向。
由于時間關系,我就不展開了。嚴格意義上的物聯網和我們現在通常講的物聯網相比。嚴格意義的物聯網是互聯網的新階段,它有幾個特點:一、時常在線。二、即時響應。三、自適應。四、無所不在。五、可聯結所有物件。這些網絡空間是嚴格意義上的。因此物聯網的巨大潛力不在于我們現在推的,大家可以看得稍微遠一點。它在于超越個別產品性能和單項流程的優(yōu)化控制。現在智能電網主要是搞抄表,當然也可以算是智能抄表,但這還不是它的全部,我們可以從這里開始作為一個切入口。實現整體機構全流程端到端的協(xié)同優(yōu)化控制,真正做到智能機構、流程和城市。
那么云計算是一種服務,云計算不完全是一項新技術,而是一種新的服務架構。我認為主要有三個特征:一、共享IT資源網絡和計算,包括存儲資源池。而且這種資源池科學化的。二、快速彈性部署。三、成本效應能夠提升,就是說按需使用付費。我在國內看到很多號稱自己是云計算的公司都沒有這三條。
推進智慧城市,我認為目前階段最重要的還是做好規(guī)劃,把規(guī)劃路徑選好。首先描述智慧城市可以講的很漂亮,但是我認為最主要是分析形勢和矛盾。解決城市當前最突出的問題。而且用解決問題的方式大系統(tǒng),不是以政府部門為主,也不是某個企業(yè)為主,而是大系統(tǒng)的概念推進。這個是它的關鍵。因此智慧城市的關鍵是一個長期復雜的工程,由于當前技術、體制、模式等方面還存在困惑和不確定性。因此在推進中更加應該強調立足當前、著眼未來。在總體目標和原則指引下分階段實施,有實效推進。智慧城市的目標、框架、重點任務等,也需要在實踐中,根據不同時期城市發(fā)展戰(zhàn)略,技術演進趨勢、社會民生需求等不斷調整與優(yōu)化。
目前在規(guī)劃和感到階段,我認為要避免兩種傾向:一、智慧城市僅僅是個“帽子”,內涵與一般數字城市基本一樣。這樣就降低了智慧城市的水平和標準,變成了“新瓶裝老酒?!倍⑽恼聦懙煤芎?,脫離了條件和基礎,確定暫時不易實現的智慧城市目標和任務,變成“紙上談兵”。我認為這兩個傾向都要避免。
現在物聯網有很多技術問題都沒有解決,比如在衛(wèi)星化技術、系統(tǒng)管理工具,特別是傳感器的低能耗,以及由環(huán)境來供電。北京有一個地方做城市場館,從井蓋開始搞,上海也都開始搞了。一個區(qū)里面有幾百萬的部件?,F在智慧城市,每個井蓋必須裝一個傳感器。后來說一個傳感器大概要一兩個禮拜要換一個電池,這個是不行的,沒有效果的。
還有商業(yè)模式在應用效益和可持續(xù)性也需要探索。
第三個是安全保障:抗攻擊性和自愈能力,敏感數據保護、隱私保護。
第四個是治理機制:如ONS的支配權。我們看到智慧城市肯定是一個方向,在上海是絕對要用的。但這不是短時期的任務,一定要逐步的形成。
由于時間關系,我就不詳細講了。最后我把北京的例子稍微說一說。北京現在講四個智慧應用,四個智慧支撐。四個智慧應用里面的重點是,比如說政府協(xié)同服務,功能是提高政府內部效率,還有對智能決策的問題。主要是這三點。企業(yè)方面有一些在做數字工廠。市民的生活主要是醫(yī)療、社區(qū)、數字生活方式、消費、教育。智能運行基礎設施是人口的精細管理,特別是流動人口的問題,因為大城市的人口管理問題是一個大問題,怎么樣能夠做到協(xié)同管理。二是交通。然后是公共安全。我認為每一塊里面要看最突出的矛盾。
四個支撐是:一、新一代的信息技術設施、百兆進家庭、光纖入戶等等。二、智慧城市的數字中心。三、培育世界一流的信息產業(yè)。四、政策法規(guī)的先行,政策法規(guī)的環(huán)境要跟上。
還有一點在討論的時候把這個東西作為任務,同時把智慧運用的四個支撐發(fā)揮在兩個領導:一個是政府主導領域,另一個是市場主導領域。我覺得這個計劃考慮的比較周到,不是讓政府或者企業(yè)單獨包攬。
我就講這些。講的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