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與奧運、世博一樣,廣州亞運再次讓世人感受到了中國作為一個崛起大國在騰飛的路上所展示的力量和魅力:深厚多元的傳統(tǒng)文化、卓越的組織能力、大型活動的控制和保障能力等等。與奧運、世博一樣,廣州亞運智能交通延續(xù)了社會對于智能交通的關注與支持,從北到南,智能交通隨三大活動已經在全國燎原。
與奧運、世博一樣,廣州亞運再次讓世人感受到了中國作為一個崛起大國在騰飛的路上所展示的力量和魅力:深厚多元的傳統(tǒng)文化、卓越的組織能力、大型活動的控制和保障能力等等。與奧運、世博一樣,廣州亞運智能交通延續(xù)了社會對于智能交通的關注與支持,從北到南,智能交通隨三大活動已經在全國燎原。
亞運首日,780萬的地鐵客流量、721萬的公交客流量,主干道平均車速42公里每小時,限行車輛達到80萬,沒有滯留,沒有大的擁堵!這是廣州交通人的汗水與驕傲,也是智能交通系統(tǒng)的智慧與光輝!那么亞運后時代的廣州智能交通如何發(fā)展?廣州如何治堵呢?
堵從何來
為什么會堵呢?其實不外乎幾個原因——機動車保有量的極速增長、道路基礎設施“先天不足”、城市路網不盡合理、停車場建設的滯后……日積月累的出行需求和道路資源不均衡,形成了今天交通“擁堵”的格局。以廣州為例,全市機動車擁有量已達到214.5萬輛,其中汽車保有量達161萬輛,2010年機動車增長率20%,晚高峰中心城區(qū)主干道平均車速僅為18公里/小時左右。而城市道路擴充、停車場等配套建設卻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遠遠追趕不上機動車保有量的增長步伐。從發(fā)展趨勢上看,“十二五”期間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車快速增長將導致道路交通供需矛盾進一步激化,城市交通面臨著更大的壓力。
北京奧運、廣州亞運期間實行單雙號限行,這讓廣大車主尤其是出租車司機懷念當時的道路通暢。單雙號限行的效果雖然好,但畢竟是非常時期的非常之舉,這一措施也不是長久之計。
那么在城市路網結構不盡合理而機動車增長又“難以止步”的情形下,如何應對迅猛增長的機動車大軍?一方面不能削弱市民買車的幸福感,一方面路網等資源卻不能配套增長。在不能打破現(xiàn)在矛盾的情況下,廣州開始了探索優(yōu)化交通管理的新思路,結合全球數(shù)字化、智能化的大浪潮,一種新的“緩堵”模式----“科技”“智能”緩堵----已走進市民視線。所謂“科技”“智能”緩堵治堵,就是依靠先進的技術手段,全面掌握城市道路、車輛、人員之間的供給、需求信息,根據當前的交通狀態(tài)來認識未來的態(tài)勢,采取主動誘導、控制的方式,及時引導交通參與者的交通行為,實現(xiàn)交通參與者、車輛、道路三者之間達到基本的動態(tài)平衡,使道路資源能夠發(fā)揮最大效能,實現(xiàn)人、車、路三要素的協(xié)同運作,均衡交通流,提高路網的通行能力,最終達到交通有序運轉。
以智能科技治堵其實無需對道路資源做過多硬性改造,因此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依靠先進的智能交通技術,合理減低市民出行成本,提高生活的幸福感,對交通緩堵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