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坐在社區(qū)診所辦公室里,陳醫(yī)生不時抬頭看眼屏幕,上面顯示著社區(qū)里30位老人的健康狀況,一旦發(fā)現哪位老人健康出現異常,陳醫(yī)生就會趕到老人家中查看……這一切都是物聯網的功勞,通過一張電子傳感卡片,它可以記錄老人在家的吃飯、飲食等起居情況,監(jiān)控老人的血壓等關鍵信息,通過無線網絡和社區(qū)服務中心進行聯網,社區(qū)老人的情況就都顯示在社區(qū)服務中心電腦上,服務人員可以隨時去幫助有需要的老人。
坐在社區(qū)診所辦公室里,陳醫(yī)生不時抬頭看眼屏幕,上面顯示著社區(qū)里30位老人的健康狀況,一旦發(fā)現哪位老人健康出現異常,陳醫(yī)生就會趕到老人家中查看……這一切都是物聯網的功勞,通過一張電子傳感卡片,它可以記錄老人在家的吃飯、飲食等起居情況,監(jiān)控老人的血壓等關鍵信息,通過無線網絡和社區(qū)服務中心進行聯網,社區(qū)老人的情況就都顯示在社區(qū)服務中心電腦上,服務人員可以隨時去幫助有需要的老人。
近期,我國各大城市的“十二五”規(guī)劃中,都提到了物聯網建設。昆明市于去年成立了物聯網及泛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并提出“智慧城市”的說法。那么,究竟什么是物聯網,它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呢?就此,記者采訪了昆明理工大學云南省計算機技術應用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鋒博士。
這是嘛玩意?它是“物體的互聯網”
記者:大家比較熟悉的是互聯網,物聯網與它有什么區(qū)別?
王鋒:從英文名字來看,互聯網是Internet,物聯網是Internet of things。字面意思就是“物體的互聯網”。
互聯網的最大魅力是把人和人聯到一起,不管你在哪兒,只要能上網就能與別人交流。但世界上,除了人外,還有大量的物體,物聯網說白了就是通過把除了電腦之外的一切加入到互聯網的網絡??赡墁F在大家還不清楚物聯網到底能干什么,也沒發(fā)覺它有什么特別大的商業(yè)前景。
但我們可以設想一下,未來物聯網發(fā)展起來,你的冰箱、洗衣機等都完全智能化了。通過物聯網,你只要把衣服丟進洗衣機,洗衣機就能知道要用什么洗滌方式;你往冰箱里放雞蛋時,由于每個雞蛋上面都貼有一個標簽,冰箱都能識別雞蛋的數量和購買的時間,你認為這樣的生活不是更充滿智慧嗎?
它有什么用?Ipad中就采用了物聯網的技術
記者:物聯網在國內因“感知中國”這句話而一夜成名,有人把它說得很玄,更多的人是不懂。它的真正內涵是什么,是一種全新的技術嗎?
王鋒:物聯網最早于1995年提出,但這個概念并不新穎。
從技術上來說,物聯網有4個技術層面:感知識別層、網絡構建層、管理服務層和綜合應用層,簡單地說,就是底層是傳感,這是基礎;通過RFID(射頻識別技術)等技術實現身份的識別;再通過網絡通信,實現信息的傳遞與共享,最終實現數據和信息的融合和分析。
物聯網的核心技術,經過多年發(fā)展已經很成熟了,只是以前這些東西太凌亂、太零散。實際上大家對其中很多技術并不陌生,比如傳感技術,現在市場上最熱賣的平板電腦“Ipad”,里面就有一個重力傳感裝置,而這就屬于物聯網中的傳感技術領域。
發(fā)展現狀:2萬多個傳感器為浦東機場當保安
記者:物聯網的發(fā)展情況如何,在云南有沒有一些具體的應用了?
王鋒:物聯網到現在為止,的確已經動起來了。最經典的案例是上海浦東機場的安保工程,通過安裝的2萬多個傳感器,克服了固定攝像頭的缺陷。能全方位監(jiān)控機場范圍的一舉一動。
云南省對物聯網的建設也非常重視,去年9月份在昆明學院建成了“昆明市物聯網及泛在工程技術中心”,提出“物聯世界?感知昆明”理念。并把智能工業(yè)系統(tǒng)與節(jié)能減排、智能環(huán)保、城市智能交通、感知旅游系統(tǒng)、智慧災害防控、智慧醫(yī)護、智慧公共安全等10大物聯網示范工程作為物聯網發(fā)展的切入點。昆明理工大學獲批了“物聯網工程”本科專業(yè),今年9月開始招生。此外,大量的物聯網公司已經開始出現。
幾個案例
物聯網,真的能帶給人們這樣一種充滿智慧的生活嗎?專家回答:可以。通過以下3個案例,可以了解物聯網與人們的生活如何息息相關。
案例一:居家養(yǎng)老,能全天候關注老人健康情況
去年,國家提出要推進社區(qū)養(yǎng)老。可平時子女還要上班不能隨時在家陪伴,老人在家中一旦發(fā)生意外怎么辦?
解決方法:通過物聯網,為社區(qū)里每個老人都裝張電子傳感卡片,它可以忠實地記錄老人在家里的起居情況,監(jiān)控老人的健康信息,再通過無線網絡,將這些信息傳輸到社區(qū)服務中心的電腦上。老人生病了,還可以通過卡片呼叫社區(qū)服務中心,不用幾分鐘,社區(qū)診所就派出醫(yī)生上門給老人看病。此外,這張卡片存儲了老人的完整病歷,到任何醫(yī)療機構,無需老人述說,所有的就醫(yī)情況一目了然。
案例二:網絡購物,掃描車廂便可知要送往的地點
現在網購是種時尚,可物流情況對“網購控”來說則是個折磨,不僅運輸過程一問三不知,快遞公司采用的發(fā)貨流程,也會出現漏發(fā)或者調換等現象,這該怎么解決呢?
解決方法:通過物聯網,一車貨物到了,只要用掃描儀器在車子外過一遍,就可以感應到車廂內每件貨物身上的ID卡射頻信息,計算機就能識別出車上所有貨物的目的地;物流公司的自動小車自動地對所有貨物進行分撿、轉運,極大地降低了勞動成本,更提高了物流的效率與準確性。加上相應的傳感器,在貨物發(fā)出后,是不是被拆開過,東西有沒有少,重量有沒有變,一切都可以清清楚楚地記錄下來。物流的信息自動地對接到各大購物網站上,網購一族便能及時知道什么時候能收貨了,更不用擔心貨物被調換了。
案例三:食品安全,全程監(jiān)控,建立食品可追溯機制
瘦肉精、注水肉、蘇丹紅……一個又一個的食品安全問題讓市民疑惑:吃什么是安全的?社會一直呼吁要建立食品可追溯機制,但這個機制在哪呢?
解決方法:由政府牽頭,利用物聯網技術,建設農產品溯源系統(tǒng),實現農產品追蹤、清查、控制功能,進行有效的全程質量監(jiān)控,確保農產品安全。每一只生豬或家禽等出生時,安裝一個移動智能識讀器,實現從出生、生長、屠宰到銷售的全程監(jiān)控。它們進入屠宰場,并被運到市場上時,市民只要掏出手機或其他智能終端,就可以知道當前買的肉是不是放心肉。